“嘭……嘭……”强夯机拉动着60吨巨锤在土层上砸出声声闷响,各种工程机械正在轰轰运转,一眼望去平坦的黄色土地足有一公里远,沈志平指着脚下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就这里以前都是山头,我们挖了有二十来座山,才有了现在这块地方,工地上的成就感是立竿见影的。”
高填方——挖山填低谷,在保证填土的安全和应用上,这个工地要求达到地基沉降在0.5毫米的高标准。沈志平认为,只要在理论上可推导,就没有不敢接的项目,而迄今为止,他们面临过最复杂集中的建设难题要从2009年说起。
2009年6月,沈志平带领二十几人的团队参与了“中国天眼”FAST工程台址开挖系统岩土工程设计的投标工作。沈志平回忆,那是他第一次踏进大窝凼洼地,第一次见到南仁东。在山顶上南仁东提出,他希望FAST工程建成后不仅性能上要优于美国的Arecibo,建造成本也要与Arecibo差不多。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岩溶洼地工程,开挖系统本身就要面临前所未有的难题,它集齐了喀斯特地区所有复杂的地质问题,滑坡、排水、高偏坡、岩堆、防冲撞等诸多因素,在FAST建设之前,国内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
“当时的投标文件摞起来足有一人高,第一次投标我们带了二十多人。”经过紧张的三轮投标,沈志平所在的公司最终拿下了该项目。此后,许多问题在开挖过程中真正显现,面对原始的大洼地,在尽量减少对生态破坏的情况下设计建设,光是排水就设计了地下及洪水两套系统,通过天然和人工达到最大限度的应用。为了让望远镜的达到主动反射的效果,球体下方连接着2225根下拉索,如何在自然地形上确定下拉索地锚的位置和空间坐标是极复杂的技术问题,通过空间解析的方法,利用计算加作图,沈志平的团队精准快速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该方法还拿到了国家专利。
“在这个项目上,目前我们获得的发明专利就有12项,从2009年到现在,关于FAST项目的科研一直没断过,FAST建成后,要保证其安全运行30年。”沈志平认为,开挖系统是FAST建设的基础平台,相当于房子的基础,只有开挖系统达到高水准,才能为后面的建设提供保障。
回忆最初,南仁东的执着与科学精神,也感染着参与FAST项目建设的所有人,沈志平记起一段难忘的经历时说到:“有一次与南仁东先生坐车去现场,下坡的时候感觉地下在松动,我赶紧让南仁东先生下车,他却半开玩笑着说,他要与司机师傅同生死,后来汽车加速马力开过那段路,转身看那条道已经滑坡了。”
在参与建设的过程中,沈志平团队的构想得到了南仁东的认可,也受到了国家天文台的极大尊重,沈志平认为这是因为参与FAST项目所有人对科学的认知和情怀都是一致,所以才能彼此尊重。对于他们这一代人来说,经过改革开放和思潮的变化,他们对国家建设抱有极大的责任感,而这份情怀也感染了参与建设的众多年轻人。
今年4月,以沈志平为代表的贵州正业工程技术投资有限公司FAST项目班组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的荣誉。在这个大多是学生的团队里,他们拥有聪明好学的本事,秉承认真负责的态度。用沈志平的话来说,工程师一辈子都在和风险打交道,在实践过程中,尽量追求现实与理论的一致性,学会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识别风险、判断风险、驾驭风险的能力。